2009-12-14

359.【專業成長】兒童學習注音符號不必早

引用自--茄菲的教學札記--

今年七月小兒初上幼稚園小班,我最關心的問題是園裡何時教寫字與注音符號。跟別的家長不一樣,我希望幼稚園階段不必教導這兩項;事實上幼稚園的課程標準中本來就沒有這兩項,那根本就是小學的課程範圍,然而,違規起跑的情形相當普遍。從和我任教學校的小一生交談中得知,他們都是中班就開始執筆寫字和學習注音符號;在和幼稚園的行政人員聊天時,他們也提及大部分的幼稚園都會提早教學寫字與注音符號,甚至有從小班就教導寫字的情形。這些主要是家長有這樣的要求,因為大部分人會認為早學就是好,擔心不然到了小一跟不上怎麼辦。

對許多家長來說,希望自己小孩提早學注音符號的用意,就是怕孩子會輸在起跑點上,擔心別人都早早偷跑,老師就會顧不到我的孩子;擔心小一前十週首冊教學結束後,「注音符號教學評量」表現不佳,而被當成低成就學生…。由於大家一窩蜂趕早,初上小一而尚未學習注音符號或寫字者,反而成為少數中的少數,面對大部份學生都已經學過的情形下,老師苦惱的是要從何教起。若照正常進度來,則對於大部分已經學過的學生來說,會自認已經學過而漫不經心;若要加快進度,則對於沒有學過的人來說,又形同被老師放棄。但是那些已經在幼稚園學過注音符號的學生真的都沒問題了嗎?實際情形又不是如此,畢竟幼稚園老師的專業職能中就不包括這一項,很多學生因而養成錯誤的發音或拼讀習慣,到了小學以後反而不易糾正。

以我這一年來在小一從事「中華字經」的教學發現,全班33位學生中有8位學生的注音拼讀能力還不夠精熟,而這些學生竟然都是中班就已經開始學習注音符號的,為什麼3年過去了,還是沒有學好?當然,或許有人會反問,如果不是中班就開始學注音符號,那這些孩子的程度可能會更差。然而真的是這樣嗎?蔡春美(1993)針對台北市一年級學生進行的調查研究顯示:大部份都已學過注音符號,但表現學習優良者與學習適應有困難者,並不因學過注音符號而有所不同。亦即:學習適應不良者,也有大部份都學過注音符號。因此,在幼稚園學過注音符號並不代表到小一學習注音符號時適應就會良好。

陳麗如(2000)面對大部分幼稚園不務正業提早教導注音符號的亂象,質疑其是否需要在學前階段就搶先教導注音符號,而為文探討幼稚園與小學一年級注音符號學習的銜接問題,其研究課題有四:

一、分析學前注音符號學習歷程對小學注音符號學習成就、語文理解能力、朗讀正確率的影響。

二、分析不同的幼稚園課程模式(結構模式、開放模式、兒童為中心模式、折衷模式)對小學注音符號學習成就、語文理解能力、朗讀正確率的影響。

三、探討注音符號學習成就與語文理解能力、朗讀正確率的相關性。

四、探究注音符號呈現(全文為全注音版、國字加注音版及國字版)對學生語文理解能力、朗讀正確率的影響。

學生在幼稚園中面對不同的注音符號教學方式,有人在進小一前會參加不同型式的正音班,上述所謂的「注音符號學習歷程」係指不同的幼稚園注音符號教學與正音班型式所交錯的十一種學前經歷,分別是:

一、有教認、讀、寫、拼注音符號的幼稚園,由幼稚園請國小教師來上正音班。

二、有教認、讀、寫、拼注音符號的幼稚園,學生參加園外的國小教師教授正音班。

三、有教認、讀、寫、拼注音符號的幼稚園,正音班由幼稚園教師自行教授的。

四、有教認、讀、寫、拼注音符號的幼稚園,暑假在家,未曾上正音班者。

五、只教認注音符號的幼稚園,由幼稚園請國小教師來上正音班。

六、只教認注音符號的幼稚園,學生參加園外的國小教師教授正音班。

七、只教認注音符號的幼稚園,正音班由幼稚園教師自行教授的。

八、只教認注音符號的幼稚園,暑假在家,未曾上正音班者。

九、完全不教注音符號的幼稚園,由幼稚園請國小教師來上正音班。

十、完全不教注音符號的幼稚園,學生參加園外的國小教師教授正音班。

十一、完全不教注音符號的幼稚園,暑假在家,未曾上正音班者。

陳麗如以屏東市某國小兩班小一學生為對象抽樣,以自編「幼稚園就讀調查表」調查樣本學生在幼稚園學習注音符號的情形、上正音班與否。以「幼稚園課程狀況調查表」,調查學生就讀幼稚園的課程開放程度。在小一第十週教完注音符號課程後,施以自編之「注音符號成就測驗」;在小一下學期施測自編「語文理解測驗」。其所得結論如下:

一、幼稚園教學注音符號方式對小一注音符號學習成就、語文理解能力、朗讀正確率無顯著影響。

二、正音班型式對小一注音符號學習成就、語文理解能力、朗讀正確率無顯著影響。

三、學前注音符號學習歷程對小一注音符號學習成就、語文理解能力、朗讀正確率無顯著影響

四、幼稚園課程開放程度對小一注音符號學習成就、語文理解能力、朗讀正確率無顯著影響。

五、注音符號測驗成績與語文理解能力,兩者呈顯著正相關;注音符號測驗成績與朗讀正確率,兩者呈顯著正相關;語文理解與朗讀正確率,無顯著正相關。

六、注音符號呈現型式不影響語文理解能力;注音符號呈現影響朗讀正確率,其中又以注音版與國字加注音版朗讀顯著優於國字版。

由結論的第五點來看,或許能夠理解一窩蜂提早學注音符號的趨勢,因為注音符號測驗成績與語文理解能力、朗讀正確率,都呈顯著正相關。

但前三點卻告訴我們,幼稚園提早教,甚至於在小一前就參加正音班,對於注音符號學習成就、語文理解能力、朗讀正確率皆無顯著影響。當然,其前提必須是小一前十週的注音符號教學是按部就班,如此才能讓入學前未學習注音符號者有公平的立足點。這樣的結論對執著於趕早學習注音符號的家長以及為迎合家長的幼稚園來說,真是一記當頭棒喝。那為何早學的效果沒有小一才學來得好?

吳敏而(1990)研究國語拼音的基本能力─音素分析能力,結果發現:五歲兒童與六歲兒童音素分析能力相差很大。幼稚園大班音素測驗答對的百分比是36-38%。到了一年級初入學是61%,到了11月(前十週國語首冊教學結束)一下進步到79%,但到了二年級,進步卻有限:82 –85%。上述研究者接著對學生進行音素分析訓練,訓練後,再進行一次音素分析測驗。結果,幼稚園學生,平均接受過49題的訓練題,仍不能夠連續答對6題。一年級的學生,卻只平均接受14題以下的訓練即可,和二年級學生相差也不遠。後測時,在42題內連續答對六題學生的百分比:五歲組是2%,六歲組是58%,七歲組是85%。而美國學生五歲組是17%,六歲組是70%。音素分析能力與注音符號學習之聽寫能力應有密切關係:「學生聽寫上的困難,不在於缺乏練習書寫注音符號,而可能是因為音素分析不夠流暢的關係。」

顯然,六、七歲才是孩子初具音素分析能力的年紀,幼稚園卻在學生音素能力尚不成熟時,勉強其學習注音符號,如同揠苗助長,不僅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因為教師缺乏專業職能,而讓學生養成錯誤的發音或拼讀習慣,終究得不償失。萬雲英(1991)即指出,學習注音符號的目標在養成學生能藉此自行閱讀課外讀物的能力。或許有人會說早學注音符號可以讓孩子提早閱讀;然而,從前引陳麗如研究的第六點結論可知,注音符號呈現型式(全文為全注音版、國字加注音版及國字版)不影響語文理解能力;注音符號呈現僅影響朗讀正確率。依此而言,幼兒的閱讀也不必非得由具備注音符號拼讀能力入手,讀國字版也是可以的。

中文是屬於表意文字,同時它的同音字也多,所以必須把字義寫出來。英文是表音文字,因其同音字不多,而且有很多字音和音節的變化,每一音節裡有很多音素。日語則介於中文和英文之間,屬於音節文字。文字和閱讀發展的研究顯示:閱讀入門階段,中文和日文較英文容易學習。學習閱讀的第二步,是強記文字符號,依強記份量來看,則英文和注音符號較中文和日文簡單。自學和延伸的潛力比較大(吳敏而,1994a)。

吳敏而(1994b)進一步指出,中文閱讀教學課程設計原則,應先從漢字入門。在學前幼稚園階段,就可以教小朋友辨認。學生在認了幾百個常用的漢字之後,可以閱讀簡單的故事,而且能夠從上下文猜測和獨立學習生字。再介紹注音符號。介紹注音符號在提供兒童第二個學習生字的方式,減輕記憶的負擔,並能透過注音符號做為自學工具。

回顧傳統的蒙學教育亦是如此,先透過朗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學教材,先要求幼童能看字讀音,儲備基本識字量,使其初具閱讀能力。其後若要進一步研究學問,則由「小學」入手,包含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分別為研究字形、字音、字義之學。這和吳氏所言先認文字,再學拼音的步驟是相通。現今的小學先從注音符號入手,希望孩子學會拼音之後,可以透過注音符號無限延伸閱讀範疇,立意良善;不過,就算是學習拼音文字(如英文),也是先具備基本識字量後,再由字來分析其發音規則。國語首冊做為國語文的教學起點,一開始就將漢字拼音符號化,注音符號在生活環境中很少見(觸目所及皆漢字),對孩子來說缺乏舊經驗的對照,其實抽象難懂,很容易造成學習挫折。為人父母者不查,卻要將這種挫折往幼稚園延伸,還希望越早越好,豈不荒謬。

值得一提的是,陳麗如研究的第五點結論提及「語文理解與朗讀正確率,無顯著正相關」,似乎有違常理。吳敏而(1990)亦有似類的觀點,其所做「兒童朗讀錯誤分析」的研究指出:

一、閱讀以注音符號呈現的文章,朗讀錯誤少;語文理解題目答對率低。

二、閱讀以國字呈現的文章,朗讀錯誤多;但語文理解題目答對率高。

該研究分析的結論是:中文字存在很多同音字,學生在朗讀注音文章時,只求讀音正確,往往會忽略了上下文意的猜測、推斷。而在閱讀只有國字的文章時,較能從文章上下文去尋求意義,因此文章理解表現較好。

不過若因接受上述結論而忽略「朗讀正確率」的重要性,則恐失之偏頗。朗讀是檢索字義與串聯文意的重要途徑,其正確率連帶影響記憶檢索的速度與準確性。唸得正確容易尋得與舊經驗的媒合,唸得不正確則可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推想吳敏而氏所言,應是建議閱讀的素材還是以呈現國字的方式為佳,閱讀時,教師應及早讓孩子擺脫對注音符號的依賴。當然其前提是學生要具備相當的基礎識字量。

參考文獻

陳麗如(2000)。幼稚園與小學一年級注音符號學習銜接問題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敏而(1990)。兒童朗讀國字與注音符號的錯誤分析。華文世界,56,23-30。

吳敏而(1994a)。幼兒閱讀指導。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究,3,1-10。台北縣板橋市: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吳敏而(1994b)。由中英文閱讀策略的比較看中文閱讀教學。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究,3,11-27。台北縣板橋市: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載於楊中芳,高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403-448。台北市:遠流。

蔡春美(1993)。幼稚園與小學銜接問題調查研究。台北師院學報,6,665-730